第475章 :唐国新都-《覆秦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娄敬的说法是秦地被山带河,四塞以为固,一旦遇急,则可起百万之众以拒敌。凭借关中富饶之土,就算关东大乱,他们依旧能保全秦国故土。

    张良也是说洛阳虽有成皋、崤山之固,但如果关东有变,就不足为依靠。还是得凭借关中的坚固险要,阻三面而守,独以一面东制诸侯。

    两人的核心理由都是认为关东诸侯对新生的王朝是严重威胁,万一诸侯叛乱,那对洛阳威胁可就大了,还是得定都关中,利用地理优势来“东制诸侯”。

    刘邦被二人说服,这才摒弃众意,选择了入关建都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还是汉初的形势与其说是“秦式帝业”还不如说是“楚式霸业”。

    关东七个异姓诸侯王占据了天下大半的领土,其中还有韩信、英布、彭越这等强悍之辈,刘邦迁都关中,就是为了躲避他们的锋芒。

    在洛阳建都,万一这些诸侯王一起造反,那可就吃不消了。

    现在的吴广则和刘邦的情况大不一样,整个天下并没有可以威胁到他的诸侯。

    残留的四个诸侯国都只有一郡之地,实力和汉初那些占据五六个郡的诸侯比不了。且韩、魏、齐、胶东等国几乎都是弱卒残兵,又缺乏名将统领。

    反观唐国这边坐拥四十余郡,手下有岳成、韩信、司马卬等悍勇之将,几支募兵更是百战精锐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还怕他们?

    真要发生冲突,只需唐皇一句话,数月之内,四国便可直接除名。

    没有了历史上刘邦迁都关中的理由后,从实际情况来看,洛阳的优势就要比咸阳大的多。至少可以让吴广在不分封同姓诸侯的情况下,能更容易的稳住天下形势。

    至于紧挨着三川郡的韩、魏两国。

    “朕若迁都于洛阳,此二王怕是得忐忑度日,辗转难眠了。”

    吴广想到这里,嘴角微微上翘。

    等唐都搬到洛阳去,就不是他怕韩魏造反,而是韩魏怕他了,两王的任何举动都能以极快的速度传到天子耳中,那可真是睡觉都不安稳。

    而诸侯国因为离中央朝廷的国都太近,使得朝廷行政不便,是不是就有了正当的理由将他们徙走了呢?

    心中思虑既定,吴广便不再犹豫。

    他当着众臣的面,做出了这一次迁都之议的最终裁决。

    “洛阳乃天下中,其地甚好,可为天子之都,朕亦心属之。”

    “传朕诏令,即日起我唐国将迁都于洛阳!”

    “咸阳,依旧为唐之西都。”

    “邯郸为旧都,于我唐国多有功勋,朕亦不忘,诏免邯郸之民租税一岁。”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