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2章:封赏内幕-《覆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吴广大笑道:“不愧是一国之母,朕之皇后,果然是为了吾家所想。但这万户侯者中可还有汝兄啊。若是少封,下相侯得到的好处岂不是要大为减少了。”

    舒姣微笑道:“若是众臣皆少,妾兄少些那也无妨。”

    “你啊你,平日里挺精明,怎得在这事上看不清。”

    吴广摇了摇头,转而又若有所悟,道:“是了,你居于宫中,不识军伍,故而不太清楚朕大封之缘由。”

    舒姣蹙眉道:“陛下这样做,是有何用意?”

    吴广没有直接回答,反问道:“朕从布衣至天子不过三年,又多征战在外,与群臣相聚不多,你认为群臣诸将中有多少能一心效忠于朕?”

    舒姣一怔,面露思索。

    吴广自己说了下去:“昔日秦始皇并一宇内,功业大哉。但其封侯者寥寥,有功之臣无万户之封,然群臣诸将却无反对者,何也?”

    “因为他秦国三十多代君主,经营了五百余年!”

    “秦皇族根基深厚,得到关中之民的拥护,就算他不大肆封侯奖赏,麾下群臣也无多少敢有反心和不满。”

    “但朕不同,朕起于微末,三载而定天下,看似极快,实则根基不稳,群臣诸将之所以愿意跟随朕,不过是为求建功立业,封侯拜相。如果在此时吝啬封赏,引得人心不满,岂非暗藏祸根乎?”

    “朕得天下,并大封列侯,使他们各得利益,彼辈便会拥护朕,拥护吾吴氏于天下的统治。不过舍一郡之人,便可稳坐天下,这能叫多么?”

    舒姣居于宫中,没有同那些武将接触过,在她眼中这些人都是对皇帝言听计从的手下,现在听吴广这么一说,才知道这事情并不简单。

    她轻轻道:“陛下说的是,是妾想的简单了。”

    吴广点点头,又转向楼台之外,看着远处景象,目露思索。

    就像他对舒姣说的,他成事太快,根基浅薄,这个天下其实坐的并不稳。很多事情如果处理失误,就可能引起叛乱滋生,天下动荡。

    比如汉高祖定天下,先封了一批大功臣后,其余臣子将领日夜争功不决,一时来不及封下去。刘邦同张良出行时便看到许多将领聚集在一起私语,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做什么。

    张良回了句他们想要谋反,这话将刘邦吓了个够呛,连忙先封最恨的雍齿为侯,稳住人心,然后加急催促丞相、御史等议功,快速封赏群臣后,才将此事稳定下来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刘邦成事比吴广晚,同麾下将领多有感情,这样都还需要大肆分封才能稳住人心。

    吴广与诸将的接触时间甚至还不如刘邦与其麾下呢,若不及时大封,难保不会有人生出想法。

    他必须要通过利益捆绑,将所有的功臣武将团结成一个利益集团,如此才能稳固。

    大家都有了满意的封赏,这时候再有人想要造反,那造反者面对的敌人就是整个利益集团了,这样皇帝的位置才能真正安稳。

    而且他吴广真的封太多了吗?

    要知道刘邦定天下时,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,他们连跨数郡,占据天下大半。

    秦末之时郡约五十,除去这七个异姓诸侯王,刘邦实际控制的地盘就只有二十郡左右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光是列侯就封了一百四十三个。

    其中万户以上的至少有吕泽、卢绾、刘泽、曹参、萧何、张良。

    再往下还有八千一百户的周勃、七千八百户的丁复,六千九百户的夏侯婴,至于五千户级别的更是有多人,再往下两千户到四千户者众多,数百户、千户者更是数不胜数。

    这还不算数量众多的关内侯,以及刘邦曾定七大夫爵位以上皆有食邑。

    这位汉高祖只占据了二十郡左右的地盘,但光是食邑就封出去了三十多万户。

    吴广实际控制的疆土,除掉四个诸侯国及百越四郡外,有四十多个郡。

    他的地盘在刘邦的两倍以上,且因战争结束较快,天下人口保留的更多,经济更好。这样的情况下,他以四十多个郡封了约四十个列侯,分出去的食邑差不多十三万户。
    第(2/3)页